陕西山阳: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
商洛市山阳县地处秦岭腹地,是典型的搬迁和劳务输出大县,“十三五”期间,山阳县实施易地搬迁12472户52785人。群众搬迁后,稳岗就业就成了解决群众增收的根本途径,如何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近日,记者在山阳县中村移民新区产业园找到了答案。
(资料图片)
席粉青今年37岁,家住中村镇移民新区社区,她的孩子今年3岁,刚刚上幼儿园,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2022年7月之前,她一直在深圳的工厂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期间能够在家里陪伴孩子十几天。
在深圳打工期间,她多次想过回到老家找份工作,想着边挣钱边照顾家庭,经过多方打听后,要么是因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要么因为工资低,回老家工作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2022年年初,她听亲戚说家门口正在建设中村移民新区产业园,她就一直关注着。2022年7月,听说已经有企业入驻产业园并且投产运营,老家的不少亲戚已经在家门口的工厂找到工作,她决定离开深圳,返回山阳中村老家上班。
“当时回来后我直接应聘到了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待遇还不错,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回到中村后,席粉青在家门口的山阳县致远工贸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主要负责定制木门的分装和质检工作,每个月算上基本工资加计件提成后,能挣将近4000元。
据席粉青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家具制造、家具销售、木材加工的企业,除过自己,还有将近80多名乡亲们在这里工作。
“我们公司引进先进的欧洲生产工艺和技术,生产制造高端木门,加工数字化高端实木板材、条材,高端实木门成套辅材加工与制造。产品销售到甘肃、山西、湖北等地,年销售收入5600万元。”山阳县致远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管远平告诉记者。
产业规模扩张,推动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同时也为搬迁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致远工贸有限公司原来只有2000平方米生产厂房,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条件制约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去年5月,该公司迁厂到产业园区,厂房面积扩大了10倍。
“未来,我们将不断地拓展市场,争取更多的订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管远平说道。
据了解,整个产业园由山阳县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山阳县致远工贸有限公司、陕西成邦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投资5.04亿元兴建而成,总占地36.8亩,建设标准化厂房9栋、综合服务楼1栋,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是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配套最齐的移民产业园区。
“目前园区总共入驻企业5家,现已带动中村移民新区及周边镇村共计858人就业,全部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3.65亿元,利税6200万元,带动1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山阳县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全魁说道。
“解决群众就业,是检验移民搬迁后扶的一杆标尺,同样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道考题。”据周全魁介绍,“脱贫源于增收,增收在于就业。做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就是要不断招引用工企业入驻,不断完善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
“园区距离福银高速中村出口距离不到500米,衔接丹宁高速,有着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随着园区内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未来企业的加工生产原材料进厂量和成品外输量都会不断攀升。我们谋划在园区旁边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物流园,现在已经到了设计、申报阶段,预计明年5月份建成投用。届时将进一步提升园区生产体量,吸纳更多的周边群众在家门就业挣钱。”山阳县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文说道。
如今,漫步产业园中,年产5万套木门和3万件家具的山阳县致远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地加工生产。年产300万只毛绒玩具的山阳贝可丽玩具有限公司工厂里,工人们的手指灵活而有力,将一个个细心缝制的毛绒玩具归类摆放后统一打包,优质合格产品将直接运送到上海港口出运到欧美各国。经过裁剪、缝制、熨烫等多道工序一件件新衣逐渐成形,年产50万套服装的山阳迪轩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
就业增收,梦想启航,奔向小康。中村移民新区产业园天地广阔,席粉青只是在山阳中村新区产业园内858名务工人员的一个缩影,对于和她一样的搬迁群众来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真正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乐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