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报:陕西是“丝绸之路”起源地,这项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期
“中华蚕桑丝绸产业历史成就无比辉煌,振兴现代蚕桑丝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组成部分。”4月7日,由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主办的“2023年工作会议暨蚕桑技术培训会”在杨凌举办。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在专题报告中讲到蚕桑丝绸产业厚重的历史和当今的重要性时,引起了所有参会者的极大共鸣,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
(资料图)
会议现场
来自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的相关专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及各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县区技术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经营主体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学科研究生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陕西省蚕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承办,榆林市一棵桑树茶叶有限公司协办。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
会议上,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作了“聚焦国计民生新需求,发展复兴时代大蚕桑”的专题报告。报告从历史、当今、使命、希望四个方面阐述了蚕桑丝绸产业的重要性。
代方银教授讲,从历史文明来看,蚕桑丝绸产业是穿越历史长河的功勋产业;从当今社会来看,蚕桑丝绸产业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势产业;从民族复兴的使命来看,蚕桑丝绸产业是开创复兴时代的大产业;从陕西在历史的贡献和区域优势来看,希望把蚕桑丝绸产业做大做强,希望西北可以做一千亿(含碳汇)!
西南大学教授赵爱春作了“桑多元优异种质发掘利用及优异性状形成机理研究”的专题报告。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站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苏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副研究员包立军对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去年的工作作了总结、对今年的工作作了安排。
“当今,不少人可能对蚕桑丝绸产业理解是不够的。其实该产业是个大产业、也是一个绿色健康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产业发展起来后会聚集大量中小微企业、农户、商户、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优势产业。”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钱永华对记者讲。
记者采访钱永华教授获知,桑树不但分布区域广,适应能力也特别强,它既是很好的经济林木,也是生态治理的优良树种。桑叶可养蚕,也可做畜禽水产饲料,还可以上餐桌做食品。桑果是优质水果,可做果汁、果酒。桑枝条富含有机质,可用于栽培食用菌。桑树还有许多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在生态治理方面,可将桑树用于治理土地的石漠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
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康市蚕桑发展中心张京国研究员在会议上,对陕西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作了总结和规划。
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京国
从张京国研究员的讲话中记者获知,5年来,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严格按照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要求,及时分解年度工作任务,与岗位专家和示范基地签订目标任务书,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目前,陕西蚕桑产业分布在7个市38个县区,基本形成陕南茧丝产业(安康、汉中、商洛)、关中果桑产业(西安、宝鸡)、陕北生态桑产业(延安、榆林)的区域分布。 2022年,全省桑园面积120万亩,养蚕24.84万张,产茧1.12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陕西蚕茧产量居全国前10名。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站长苏超
大会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据了解,我国是桑树原产地,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我国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实现了商品大流通,迎来了民族大繁荣大昌盛。站在新时代,推动蚕桑产业重回经济“主赛道”,陕西人责无旁贷。
全媒体记者 梁军锁 张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