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踔厉奋进,奋力谱写新时代渭南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_天天消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媒体记者 陈小文)5月25日,本报记者从渭南市委宣传部召开的“二十大精神在东秦”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渭南市水务局将紧扣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抢抓中省稳投资稳增长政策机遇,切实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破解全市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

发布会上,渭南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敏霄就2023年市水务局重点工作做了简要介绍。他说,渭南水资源总量13.13亿立方米,人均236立方米,为全省的1/5,全国的1/10,属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

“十四五”期间,渭南市将紧扣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聚力构建渭南水资源“南蓄、北调”的格局,持续推进东涧峪水库、北洛河水库、黄河清水上塬、渭北旱塬百万亩扩灌、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三期(渭南段)等重大工程建设,分重点、分阶段、分主次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着力破解区域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努力把有限的水资源留下来,把良好的水生态保持住,把优美的水环境守护好。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等重点领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紧盯入汛后各项水工程的平稳安全,科学谋划、精准发力,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项目建设促民生改善。

积极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不断巩固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常态化落实农村饮水安全防返贫和成果巩固动态监测月报告制度,落实整改责任,建立整改台账,切实巩固饮水安全脱贫成果。

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有效提升工程运转效率和管护服务水平。围绕“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潼关县人饮抗旱水源地建设、大荔县城乡融合发展供水、华州区桥(涧)峪水库引水入城二期等工程,建立完善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城乡供水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优质水。

聚焦灌区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渭南市境内有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等5个市属灌区和3个省属灌区,灌溉面积542.2万亩,占到全省灌溉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要保障全市农业稳产增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必须加快大中型灌区持续健康发展步伐。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按照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步伐,加快大中型灌区提档升级,深化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全方位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二是深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费用“两费”财政补助,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推广先进灌溉制度、用水计量装置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灌区在工程管理、用水调度、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加快“智慧化”建设。充分发挥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领头羊作用,依托现代化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软件应用技术,把治水工作与数字信息技术等先发优势相结合,切实在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上下功夫、在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上深研究、在高效农业发展上出经验,全力加快“可控、可视、动态”的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灌区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力河湖空间管控,聚焦河湖水域保护,聚智河湖生态复苏,推动治水策略从单一河道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从阶段性治理向常态化治理、从政府治理向全民治理转变。深入实施秦岭桥山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工程,合理规划渭南现代水网建设,完善中心城区水网连通工程,实施河湖生态岸线改造与景观绿道提升,全力支持合阳县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着力建设水美、岸绿、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

同时,结合全市涉水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警醒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住廉政底线,以良好的作风、崭新的形象助推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