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和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守底线 抓发展 促振兴 速读

定边县村民就近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资料照片)

今年以来,榆林市以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安排为统领,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因时制宜聚识推进,因事制宜巩固提升,因地制宜促进增收,因势制宜推进振兴,全力推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因时制宜,稳中求进聚共识


(相关资料图)

市委、市政府切实将巩固衔接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局谋划、统筹部署、整体推进,构建起“市委常委会管方向、领导小组会议重部署、月度推进会抓落实”的工作部署落实机制。市委在全市大兴调查研究,将巩固衔接作为十二项调研内容之一,聚焦堵点、痛点、热点、难点、焦点,深入调查、全面研究、靶向发力、精准施治,推动各项工作持续提质增效。

立足工作形势和任务要求,市乡村振兴局及时调整完善单位工作机构,在内部抽调业务骨干设立乡村建设业务组,专职负责乡村建设工作推进,遴选8名基层业务骨干组建专项督导组,开展常态化督导帮助,推动形成架构合理、职能明确,协调有序、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

此外,我市还结合工作需要和干部需求,制定乡村振兴干部培训方案,适度增加外出示范培训次数,确保培训工作内容丰富、对象全面、方法适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累计培训各级干部9937人次,组织开展两轮督导暗访,覆盖48个乡镇、48个村、4个搬迁安置点和98个县级行业部门,入户走访或电话抽查农户709户,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因事制宜,精准举措抓巩固

完善工作方法防返贫。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政策“明白纸”和“一键申报”,有效解决群众不知道申报标准、不了解申报途径、不掌握申报方法的问题。优化精简网格员队伍,全部实行实名管理,新设县镇村三级网格长4687名,不断完善网格员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形成一月一提示、一月一分析、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导、一周一抽查、一季一预警“六个一”工作法,进一步织密监测预警网络,今年以来新纳入监测对象247户722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226户,占比91.5%,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聚焦核心指标固成果。狠抓各级各类政策落实,建立“集中+日常”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机制,每年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大排查行动,辅以常态化排查整改,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动态清零,推动全市“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提升。4月8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大排查,截至5月15日,已排查农户94.1万户,完成率93%;发现问题620个,完成整改316个。

强化政策供给补短板。重点帮扶县方面,召开省级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会,督促相关市级行业部门形成倾斜政策清单,确保重点帮扶县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速不低于脱贫县的平均增速。重点帮扶镇村方面,出台支持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加快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制定领导包联、人才支撑、资金支持、项目倾斜、企业帮扶五大类支持措施,做到帮扶力量优先配备,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政策支持优先保障,确保重点帮扶镇村又好又快发展。搬迁后扶方面,聚焦搬迁社区群众增收、设施完善、服务管理,落实市级衔接补助资金5000万元,支持后扶项目30余个,有力支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因地制宜,赋能提质促增收

强化产业链条吸附作用。深入推进“4+X”主导特色产业,加快实施4个百亿级和5个十亿级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工程,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29.67万亩,将35万农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之上。实施“一户一田”“一组一田”“一村一田”11万亩,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加快农业规模化、现代化。

强化就业帮扶促进作用。继续落实“就业平台输出一批,企业园区招聘一批,工厂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创业解决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稳岗就业“六个一批”模式,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1万人。加快推进致富带头人培训,截至4月底全市累计培训致富带头人141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42%。“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年初排查统计全市有培训需求人数3035人,已完成培训1977人,实现就业779人,占比39.4%,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强化社会帮扶撬动作用。扬榆协作方面,引入企业15家,投资9794万元,吸纳就业577人;建设帮扶车间38个,吸纳就业1967人;举办劳务培训班7期,累计培训402人。中省定点帮扶方面,投入引进帮扶资金1.15亿元,实施项目13个。驻村帮扶方面,选派1013支驻村工作队3185名派驻村干部,帮助群众强基础、兴产业、谋发展。社会力量帮扶方面,1024家“万企兴万村”帮扶企业新增投资400万元,公益捐赠6631万元。

强化项目资金支撑作用。坚持加大投入,落实中省市县衔接资金21.94亿元,其中市级9亿元,投入力度全省最高。坚持尽早谋划,提前半年启动2023年项目库建设,开展3次三方联审,确保项目入库质量,共储备项目5113个,预算投资50.06亿元。坚持跟踪督办,全面落实“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调度、全年考核”制度,项目开工率99.05%。

因势制宜,聚焦和美促振兴

聚焦健全完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和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400公里破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和1117公里通自然村硬化道路,完成安防工程1188公里,改造危桥12座。实施625户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改造和30户抗震改造任务。投资9819.05万元建设124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7.2%,快递服务覆盖率达99.3%。

聚焦优美宜人,整治提升人居环境。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新建卫生厕所671座,完成9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打造29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持续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实施100个村绿化美化,大力推进“脏乱差”整治,实现村头巷尾、房前屋后、路上路下干净整洁。

聚焦广泛深入,扎实开展示范创建。全面启动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创建工程,建设示范镇35个、示范村236个,加快推进示范村规划编制,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协调落实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南六县郝家桥村、高西沟村、杨家沟村和赤牛坬村建设乡村振兴楷模,增选榆阳区白舍牛滩村、定边县先锋村作为北六县乡村振兴楷模村。

聚焦和谐有序,改进提升社会治理。坚持以智慧治理为路径,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打造33个智慧社区。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级五长”,扎实做好平安乡村建设,解决基层末端治理不精细等问题,实现以党建引领“小网格”构筑基层治理“大格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