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智能农机让老农人“直起腰杆”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一幅忙碌的春耕图景在东北黑土地上铺展开来。在黑龙江省的广阔大地上,日头下挥汗忙碌的农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穿行沃野的一排排智能化机械。在它们所到之处,一排排约15厘米高的嫩绿秧苗排列出整齐划一的阵列。
在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内,广阔水田中的31台智能插秧机随着现场总指挥指令一齐发动。它们在7台无人驾驶插秧机的带领下,以“雁阵”匀速前进,把一株株水稻秧苗均匀地插进稻田。
(资料图)
这是近日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首届“插秧节”的开幕场景。建三江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插秧机加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精准实现农机自主规划路径、自主作业以及无人农机集群协同作业等功能,把更多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咱们现在使用的国产无人驾驶插秧机具有宽窄行变量施肥功能。与无人驾驶技术相结合后,它的株距、行距都要比人工驾驶插秧机的作业效果更整齐,行间距基本一致,几乎没有缺苗、断空的情况。”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岩说,这些无人驾驶插秧机能够持续保持高标准作业,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据介绍,目前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已有699台高性能插秧机实现了无人驾驶,每个生产季可节约人工成本200余万元。此次“插秧节”不仅展示了当地智慧农业的先进技术,也为正在进行的插秧工作定好了“适、密、浅、正、直、匀、满、扶”8字标准。
“这无人驾驶插秧机厉害,我们管理区插秧高手也没它插得好,今天我特意带着我们技术人员来学习。”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主任何勇说,他们计划把全管理区90%的插秧机改为无人驾驶插秧机,有信心比去年至少提前3天完成插秧任务。
除了提高插秧质量、降低作业成本,农业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显著缓解春耕中存在的人力不足等难题,让曾经面朝黑土的老农人直起腰杆,体验现代化的劳动。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随着机械力量一年比一年强大,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周德华正在帮助插秧机操作手摆放秧盘。50岁的周德华说,2012年他曾想要放弃种地,如今他不仅从150亩地扩种到400亩,还成了当地示范户,一年收入近20万元。
“从育苗、插秧到耕种,‘下地干活’的概念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我们种植户心里更有底气,端牢中国饭碗也更有信心。”周德华说。
翻开七星农场的《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建设方案》,智能排灌系统、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系统、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农场垦区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优势,通过“大集团带动大基地,大粮商带动大粮仓”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管理,从而使大型农机和智慧管理系统有了用武之地,农业生产充满科技范儿和未来感。
如今,建三江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农业机械群,插秧机配套北斗导航系统11655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8%以上,农业智能化作业水平达到20%以上。从人扛牛拉“六只脚”,到“四只脚”的拖拉机,再到不用下田的无人化智能操作,曾经的“挥汗如雨”变为“指尖轻动”。
在北大荒集团军川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处水田作业现场,7架各载着100斤液态返青肥的植保无人机正在水田上空按照导航设定路线前进,进行施肥工作。操作员只需轻触手机,不一会儿,液态返青肥就能覆盖这里105亩的田地。
“我们在插秧后三到五天内施用液态返青肥,促进水稻快速返青、促进低位有效分蘖生长,进一步提升水稻单产。”军川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陈龙说。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数字化技术正在这里的黑土地上扎下根系,孕育着未来农业的方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