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理→适应,白茫茫的盐碱地怎样变成米粮川?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多亩,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我国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样,开发潜力巨大,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如何?
【资料图】
目前我国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面积为1亿亩,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
山东东营是我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之一。在垦利区的东麻王村,这里的100多亩盐碱地上,首次种上了抗盐碱的小麦品种。眼下这里的小麦已经齐穗,长势良好。
山东东营种粮大户 张佳 :过去盐碱地咱种什么都不长,今年种了耐盐碱小麦之后,真没想到长势这么好。
大安市是吉林省盐碱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在大安市龙沼镇的一处盐碱地改良水稻种植基地,大型整地机在田间进行泡田和打浆作业,同时施撒改良剂和有机肥,为插秧做最后的准备。
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董要东 :我们采用了改良技术是有机硅新材料技术。该技术是生态治理、生物改良。我们今年预计产量要突破(每亩)400公斤以上。使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而在环渤海地区,各地农技人员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实施了30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旱碱麦产量连年实现高产。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包括土壤排盐技术、土壤生物有机治盐改土技术等八大体系40多项实用技术。在品种方面,我国已累计推广了50多种耐盐碱作物品种。通过持续治理改造,我国盐碱地呈现面积总量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的趋势。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 李玉义:通过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力争在品种、技术方面有一些突破性进展,实现“三个转变”,由治理盐碱地向适应盐碱地转变,由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化现代农业转变。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设立3个分中心 16个试验站
据了解,新成立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设立东北苏打盐碱地、西北干旱半干旱盐碱地、华北插花盐碱地3个分中心,并在大庆等地布局16个技术集成应用综合试验站,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治理和生态保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