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看料】考古说文解字 | 奁:古人爱美的见证


(资料图)

奁,读lián(第二声),中国古代女子用于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首衔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期间。

淳于髡在《说苑》中提到,“奁”为周朝末年用语,当时有“一奁饭”的说法,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从此记载来看,奁最迟出现于春秋时期,后来才引申为大号匣子等容器。

此外,《说文解字》提到,奁既可放置镜子,也可能在早期是竹制品。战国末至秦汉时期,由于漆树的种植以及漆用作装饰手法的成熟,漆奁在后来的出土文物中频繁出现。到了汉代,奁具的实用性更进了一步,妆奁开始从单层向双层转变,上层一般放置铜镜,下层甚至还隔出多个空间,有的在其中还设小奁。

汉黄釉陶奁出土地点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史家寨乡砖瓦厂。口径22厘米,高31厘米。泥质红陶,弇口、平沿、直腹、平底、三兽足,博山炉盖,器表施黄褐釉。现收藏于蓝田县蔡文姬纪念馆。

由于朝代更迭中社会动荡导致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和瓷器的兴起,以漆制为主的奁具从两晋至隋朝开始进入一个低谷期。从隋朝开始,瓷奁开始出现,与前朝不同的是,它的功能转向单一化,尺寸上较为小巧,只做盛放胭脂水粉、香料所用,携带更加方便。在唐代,陆路与海上对外贸易的扩大,由阿拉伯进入中国的香料经由广州扬州等贸易港出口各地,香奁盒应运而生,材质、样式更加精美,多样。

除传统的隋朝奁盒外,绞胎釉是当时创新的一种仿生瓷工艺。随着技术的进步,除了在胎体上有所变化,造型也是更加丰富,材质上又增加了贵金属及石质,轰动一时的陕西省何家村窑藏出土的奁盒,不仅有刻字还有鎏金的装饰。 纵观奁具演变史,它是各朝审美的延伸,也是工艺技术上的一个进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