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闻】用“五招”化解生鲜乳阶段性过剩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新希望乳业生产线上,工人正在生产24小时鲜奶。 资料图
(资料图)
近期,我国奶业出现生鲜乳阶段性过剩情况,奶牛养殖亏损加重,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奶农卖牛止损的现象,引发业内外高度关注。
据了解,生鲜乳过剩的直接原因是乳制品消费需求疲软。受疫情、经济增速和收入下降、学生奶生产下滑(40%-50%)等因素综合影响,疫情初期高达8.5%的牛奶消费增速戛然而止,生鲜乳需求量大幅降低,出现供过于求。同时消费需求转弱,又受到周期性因素影响。每年春节过后,乳制品消费走弱,加工企业收奶量减少,容易出现奶源过剩。奶农便开始缩减产能,奶产量会逐渐下降,到了10月份,奶源又开始紧缺,由此形成季节性波动。现阶段生鲜乳过剩,就是部分受到了奶源供需关系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专家分析,这种周期性变化与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有关。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以液态奶产品为主,通常保质期较短。由于液态奶销售时间短,消费一旦减弱,加工企业就不愿多收原奶,导致奶源过剩。这种周期性过剩并非不可避免。西方发达国家乳制品结构呈多样化,大量原奶会被加工成奶酪,延长乳制品的销售时间,具备了较大的季节缓冲能力。如美国和德国液态奶产量只占乳制品总量的20%左右,其他固体乳制品占比很高,尤其是奶酪,产量折合生鲜乳比例达到50%左右。而我国液态奶产量能达到乳制品总产量的80%左右,乳制品加工缺乏时间弹性。
消费需求降低,奶牛产奶却不能停止。当生鲜乳产量过剩时,我国乳企会选择喷粉,即对液体的生鲜乳进行灭菌、喷雾干燥等处理,使其成为奶粉状态,以利于储存、减少损失。数据显示,2023年2月龙头乳企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1.08万吨,占收奶量的17%左右,比2022年12月喷粉量高13%。截至2023年2月,龙头乳企的大包奶粉库存达到17.8万吨,折合生鲜乳140万吨左右。
未来一段时间,奶源供过于求的情况还将持续。随着我国奶业单产的提升、前两年奶牛存栏量的增加,2023年商品原奶产能最高可能达到每天8.7万吨,如果将生鲜乳需求增速按5%计算,每天仍有4000吨的过剩产量。预期2023年4-6月乳企喷粉量将维持高位,2023年乳企库存大包奶粉滚动库存可能会维持在20万吨左右。
生鲜乳供过于求,导致了奶价持续下跌。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2023年2月奶价为每公斤4.02元,环比下降0.12元,同比下降0.2元。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3月第三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每公斤3.99元,比前一周下跌0.5%,同比下跌4.8%。从全球来看,欧盟27国、美国、新西兰等地区的奶价在2022年均见顶回落,预计2023年国际奶价呈共振走低的趋势。
在奶价下跌的同时,饲料成本上涨也挤压了奶业的利润空间。2022年以来,受欧美高通胀和俄乌冲突的影响,豆粕、玉米、苜蓿等饲料原料成本维持高位,饲料价格的上涨使2022年规模牛场每公斤奶完全成本比2021年同期上涨约9.5%,2022年12月每公斤达到3.93元(加上原奶运输成本每公斤已经达到4元)。但是,近期饲料原料价格已经出现回落态势。
面对当前困境,不应过度悲观,需要认识到,这种情况是阶段性的,我国乳制品未来消费需求温和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12-2022年,我国牛奶供给总当量从4000万吨增长到5830万吨左右,年复合增长率为3.9%,这一增长趋势仍将持续。此外,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也正在优化。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优质蛋白食品消费需求旺盛,奶酪等市场正在高速增长。2020年中国奶酪产量15.28万吨,进口为12.9万吨;2021年产量增至37.3万吨,进口达到17.62万吨。
为应对生鲜乳阶段性过剩,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京瓦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提出:
一是稳收奶、稳奶价。指导主产省龙头企业主动化解市场风险,购销合同到期及时续签,稳定生鲜乳购销秩序;鼓励各省继续实行生鲜乳收购指导价,指导主产省区分大牧场和中小牧场指导价,适当保护中小牧场,加强落实监督;鼓励养殖企业主动淘汰低产奶牛;适当延长哺乳期,使用部分库存奶粉代替部分进口代乳粉饲喂犊牛。
二是加大产业扶持。协调金融机构为奶牛场提供中长期低息或贴息贷款(2%-3%),缓解奶牛场现金流压力;出台稳定收奶专项补贴,包括提高粮改饲青贮收储补贴,从每吨50元提高到100元,调整苜蓿补贴,增加苜蓿青贮生产补贴;继续推行原奶喷粉补贴,把补贴给奶牛养殖企业,1吨原奶补贴600-800元,如河北省2022年、2023年分别下达生鲜乳喷粉补贴资金2500万元和1500万元,对正常收购生鲜乳并有喷粉的乳品加工企业提前拨付2023年生鲜乳喷粉补贴资金;研究出台奶价保险、奶粉收储等政策。
三是拓渠道,加快推进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试点。鼓励和连续扶持有条件的奶农在确保质量安全的条件下,依靠自有奶源有序发展乳制品加工,推动奶牛养殖向乳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拓展,拓宽原奶销售与牧场增收途径。
四是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推动乳制品消费。多渠道通过公益宣传倡导消费者多饮奶,通过向儿童、学生、老人派发乳制品消费券,增加乳制品消费。
五是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依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与奶业大省的奶牛创新体系,发挥国家和省级体系的技术优势,深入基层了解生产中的问题,开展技术服务,推广节本增效实用技术,解决奶牛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雷少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