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资讯丨高产高效咋做到?贵州示范田里找答案
新华社贵阳2月20日电题:高产高效咋做到?贵州示范田里找答案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平坦的坝区弥足珍贵。
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依山傍水的大坝总面积达3000余亩,素有“一亩稻花十里香,一家煮饭百家香”的美誉。
54岁的村民刘文何从小就懂得种粮的不易。2013年,他看到村里种地劳动力不足,与他人合伙,贷款购置农机,成立合作社进行社会化服务。
起初生意尚可,可最近几年,随着外地农机服务介入、种粮成本增加,加之农机老化,刘文何的合作社面临危机。
“干不下去了,散伙吧!”2022年初,合伙人提议。“种粮食能挣几个钱,万一搞砸了,你让全家生活咋过?”家人这边也极力反对。内外都面临压力,刘文何进退两难。
在这煎熬时刻,正逢当地大力推进党政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龙宝村被选为试点,一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改革开启了。
解决田“谁来种”“怎么种”,必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知刘文何的状况后,农业部门帮他联系“农机贷”,并告知农机购置补贴可达农机价格80%的新政策。
在政府多次动员下,刘文何重拾信心,一口气下了一个大订单:4台大型拖拉机、2台联合收割机、1台播种机、1台高速插秧机、7台旋耕机……
机械到位后,刘文何壮起胆子,揽下了1100多亩水稻“耕种管收”的任务。虽是种田老手,第一次弄这么大面积,刘文何心里也没底。
彼时,来自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的农艺师张斌正好在高峰镇挂职副镇长,技术指导的重担主要落在了他身上。
“从水稻育种开始,我就一直蹲守在这个点上。”张斌说,围绕“种什么”“种得怎么样”,每一个阶段,来自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都全程在线。
“小面积的试验田好弄,大面积的生产田难整,我们一直在思考技术投入成本能否换来成正比的收益?”张斌回忆,推广新理念很不容易。他们大幅增加种植密度,一度被村民笑话是在种草。对全程机械化、全程托管,很多农户起初也难以接受。
通过多次算账、反复磨合,涉及216户665个丘块的示范责任田终于全部种上了水稻。中途又历经旱情、病虫害等干扰,所幸去年秋收时还算圆满。
图为2022年6月7日,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田间栽种的水稻。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亩均产稻谷610.24公斤,较前三年平均提高15%以上……张斌惊喜地发现测产数据印证了丰收。其他跟学的农户也尝到了甜头,有的亩产甚至达到了704公斤。
高峰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王培官介绍,去年水稻收割后,他们积极推进稻菜轮作,打造高品质蔬菜基地,让冬田不闲。
图为2023年2月14日,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打造的蔬菜基地。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眼下的坝区,标准化种植的一垄垄松花菜绿意盎然、长势良好,三五成群的村民进行管护。55岁的村民李春是带班小组长,每天有150元工资。
她打趣地说,自从嫁到这里就一直在种田,10亩田就像把人拴住了一样。去年托管给合作社后,省心多了,自己有更多精力带孙子。
通过参与示范责任田的工作,从事农业生产指导30余年的王培官也愈加认识到推广现代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旁的龙宝村驻村第一书记熊鹏则清醒地道出了目前的短板:大坝都是分散的零星丘块,沟渠、机耕道已经跟不上发展形势,亟需进行宜机化改造。
“田块小、田埂多,里面‘卧牛石’多得很,机子老打滑,不好操作……”对于这点,刘文何也深有感触。平日里他看新闻,注意到有的地方在推“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后,家家户户只有一块田,不再是“巴掌田”。
谈起今春打算,刘文何称自己正在选购种子,并已经着手准备营养土。“现在也在和农户商量土地流转费的事情,如果谈好了,我还是有信心继续把粮食种好。”这位朴实的庄稼汉说。